期刊简介
本刊办刊宗旨为:报道最新中医学术研究动态和临床运用新进展,提倡学术争鸣,活跃中医学术。
点击详情 >主管单位: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主办单位: 中华中医药学会;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
出版部门: 《中医研究杂志》编辑部
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: ISSN 1001-6910
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: CN 41-1124/R
邮发代号:
出版周期 月刊
创刊时间 1988
出版地区 河南
出版地区 河南
订购价格 206.00
杂志荣誉 获1991年度河南省科技期刊质量考核单项优秀奖
电子信箱: mlunwen@163.com或mlunwen@126.com
往期目录
-
2001
-
2002
-
2003
-
2004
-
2005
-
2006
-
2007
-
2008
-
2009
-
2010
-
2011
-
2012
-
2013
-
2014
-
2015
-
2016
-
2017
-
2018
-
2019

- 杂志名称:中医研究杂志
- 主管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- 主办单位:中华中医药学会;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
- 国际刊号:1001-6910
- 国内刊号:41-1124/R
- 出版周期:月刊
-
毫火针合蠲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21例
目的:观察毫火针合蠲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.方法:选择42例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,按1: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.两组均给予蠲痹汤(附子、当归、黄芪、炙甘草、肉桂、羌活、防风),对照组在蠲痹汤基础上给予非穴位针刺治疗,治疗组在蠲痹汤基础上给予毫火针治疗(患侧内膝眼、犊鼻、阳陵泉、梁丘、阿是穴).两组均以每周治疗6次为1个疗程,疗程间隔1d,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.结果:治疗组临床控......
作者:陶欢 刊期: 2018- 01
-
经方辨治疾病验案举隅
中医经方在治病防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喜爱.本文通过列举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疾病医案,并尝试分析医案当中的治病思维及部分用药经验,意在说明在临证医治过程中,若能正确运用经方,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、甚至沉愈痼疾,为临证提供治疗思路.供同行参考.......
作者:韩景波;徐发飞 刊期: 2018- 01
-
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肠治肺疗法的研究
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-ease,COPD)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病,严重危害人类健康,具有预后差、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等特点.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,从肠论治COPD效果显著.文章从基础理论、临床治疗和现代研究等方面作一论述.......
作者:史阳琳;王明航;李素云;郑路鑫 刊期: 2018- 01
-
贫血性疾病的脉象特征研究
目的:研究归纳贫血性疾病的脉象特征.方法: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976例贫血性疾病脉象进行分析研究,总结其主要表现形式及在贫血性疾病中的分布情况.结果:贫血性疾病脉象主要以细脉、滑脉、弱脉、沉脉、弦脉多见.结论:贫血性疾病脉象具有特征性,可为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提供一些新的线索,值得临床借鉴运用.......
作者:夏小军;段赟;崔杰;姜俊峰;姚金华;开金龙;郭炳涛 刊期: 2018- 01
-
敦煌张仲景《五脏论》部分药对研究
敦煌医学文献张仲景《五脏论》中记载的药对,是现存较早的药对文献记载.出土于敦煌的张仲景《五脏论》一卷共计4种写本,以敦煌P.2115卷子为原本,其所载药对12对,选取4对为例简述.对敦煌医学卷子张仲景《五脏论》中的药对内容进行了4个写本的比较,选取保存完善的P.2115卷子,对其中记载的四组常用药对进行了理论探讨.......
作者:葛政;李鑫浩 刊期: 2018- 01
动态资讯
- 1 黄芪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热休克蛋白的影响
- 2 通补开泄法治疗冠心病理论探讨
- 3 龟羚帕安丸治疗帕金森病38例
- 4 活血通脑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45例
- 5 循时用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
- 6 基于文本挖掘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证治规律
- 7 《中医研究》杂志2015年征订启事
- 8 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中氯化钠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
- 9 清热祛湿法研究回顾及今后研究思路探讨
- 10 血管性头痛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性的研究概况
- 11 《伤寒论》药后调理将息诸法探讨
- 12 李乾构教授治疗腹泻经验
-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肾衰竭32例
- 14 中医思志致病脉案分析及体会
- 15 党参水提物对D-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肝、肾细胞DNA和组织结构的影响
- 16 刘永业主任医师治疗肿瘤化疗消化道反应经验
- 17 针药并用治疗颈性头痛74例
- 18 桃花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2例
- 19 栀子苷对大鼠肝指数、肝功能及肝脏微粒体中CYP3A2的影响
- 20 《伤寒论直解》及其学术成就